5. 带有言字的诗句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出自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白话文释义: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资料图】
2,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出自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白话文释义: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3,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出自两汉:佚名《回车驾言迈》
白话文释义: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路途遥远,长途跋涉,难以到达。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天的东风吹摇枯萎的野草。眼前看到的都不是过去的事物,人怎么能够不迅速衰老?盛和衰各有不同的时间,只恨建立功名的机会来得太迟。
人不如金石般坚固,生命是脆弱的,怎么能够长寿不老?倏忽之间生命就衰老死亡了,应立刻进取获得声名荣禄。
4,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出自宋代:辛弃疾《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白话文释义:村子里的父老们都争先恐后地对我说,今年风调雨顺,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他们不会再像去年那样紧锁眉头地发愁了,也不会再愁无米下锅,而让甑子积满着灰尘。
树枝上的鸟儿欢快地啼叫着,像是在劝我多喝几杯,桃树的嫩枝上已经绽出娇艳的花朵,十分逗人喜爱。梨花开满树,那白色的花朵,像是给它新添了一头白发。
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唐代:孟郊《游子吟》
白话文释义: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6. 或 古文有哪些意思
或 【huo】 或 either;maybe;or;perhaps; 或者;或许 或 huò (1) (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yù)有人,有的�D�D泛指人或事物 [some;someone] "古文字中,国(简体字为国)字从口从或,究竟是“口”还是“或“为原形,众说纷纭。
马叙伦先生主张口为国之原字,。
余之日本学友后藤朝太郎则主张“或”为国(国)之原字。他认为加以口者,系秦汉以后之事。
并于《国家学会》杂志第二十七卷第六号上发表论文,说之如下:“国(国)字作口,乃秦汉以来之事,周代春秋战国时代,只有或字。”按:或为戈与口之合体,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
(参阅黄现�[著《古书解读初探》) 或,有也。�D�D《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
�D�D《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D�D《书・微子》 或群或友。
�D�D《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D�D《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
�D�D《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D�D《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
�D�D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
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或 huò 〈连〉 (1) 用作虚词 [or] (1)∶表示选择或列举。
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
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
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 或尽粟一石。�D�D唐・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
�D�D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D�D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
�D�D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3)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 [if]。
如:或若(假使,倘或) 或 huò (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
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 (2) 间或,有时 [occasionally;sometimes] 或长烟一空。�D�D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至相殴。
�D�D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或时(有时) 或 huò (1) 通“惑”。迷惑 [puzzle]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
�D�D《墨子・备蛾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D�D《孟子・告子上》 擅创为令,迷或其君。
�D�D《管子・回称》 *则失实,*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D�D《盐铁论・错币》 贫贱吾恐其或失也。
�D�D《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别从东道,或失道。�D�D《汉书・霍去病传》 惟恐或后。
�D�D清・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 或 huò 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莫或兴之。
�D�D清・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 或许 huòxǔ (1) [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许 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 (2) [maybe]∶不一定 他或许能来 或曰 huòyuē [someone says] 有人说。
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 或则 huòzé [or] 或许(表选择) 明天我或则去图书城,或则去图书馆 或者 huòzhě [maybe;perhaps] 也许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D�D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D�D清・洪亮吉《治平篇》 你赶快走,或者还能赶上末班车 或者 huòzhě (1) [or]∶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 决定学医或者学法律 (2) [either…or…]∶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同时存在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李或者小张 或 huò ㄏㄨㄛ�A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
~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
~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
不可~忽。不可~缺。
7. 关于友谊的诗歌
稿》关于友谊友情的诗歌诗句友谊由一个缘字开始,友情全凭一个信字延续,朋友全靠一个心字长久!友谊在空间的来往中加深,情义在时间的流逝中求真,心意在空间的交流中坦诚,距离在相互的问候中靠近,心愿在彼此的祝福中验证。
真心祝福朋友幸福开心快乐每一天……友谊象一抹彩虹,染饰了我们的生活;友谊象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灵魂;友谊象一泓清泉,润泽了我们的生命;友谊象一座火炉,温暖了我们的人生!世上最珍贵的不是财富而是一份真挚的情谊因为财富并不能永久而朋友却是一生难得的知己经典友情诗:友情诗歌诗句赏析友情的世界因无私而纯洁,多彩的空间因朋友的祝福而温馨,不因忙碌而疏远,更不因时间的冲刷而淡忘你,秋花冬雪,夏去又立秋,季节虽变,我的关心未曾改变,祝福你拥有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愿我们的友谊永远是绚丽多彩的春天。友情是鲜花 令人欣赏友情是美酒 使人陶醉友情是希望 让人奋发友情是动力 催人前进友情是阳光,让心灵共同成长!友情是春雨,让微笑竞相绽放!友情是翅膀,让幸福并肩飞翔!友情是风帆,让美好一路远航! 友情放在心上,是一曲甜蜜的旋律;好朋友记在心头,是一份温馨的美丽。
愿你幸福开心永远,好事连连!友 缘千里一线牵,谊 深似海乐无边,地 域难阻网络情, 久经风雨心相连,友情是灯,愈拨愈亮友情是河,愈流愈深友情是花,愈开愈美友情是酒,愈陈愈香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愿亲爱的朋友健康快乐友谊是一道彩虹,无比美丽友谊是一条小河,永不停息友谊是一棵青松,四季长青!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人世界的每一分温 暖与友谊,朋友间的每一个牵挂与祝福,都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我珍惜生命中每一个与我有缘的朋友,并衷心地祝愿我的朋友安康,幸福,快乐!真 诚 的 友 谊 不 会 忘 记执 着 的 感 情 不 会 放 弃永 远 的 朋 友 不 会 分 离真 诚 的 问 候 不 分 四 季祝 朋 友 一 生 幸 福 快 乐朋友是一种相契。朋友就是彼此一种心灵的感应,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
朋友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让我感觉到那是一种最温柔、最惬意、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祝朋友幸福快乐直到永远天涯海角咫尺遥,长伴银屏话诗篇。我会珍惜每一个真诚的朋友,每个人的空间都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看到了真诚和友爱,感觉到了生活中感觉不到的情感,祝福我的朋友永远幸福快乐!经典友谊诗:友谊诗歌诗句赏析偶然的相遇注定了我们永远的缘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是默契时空让道万物退却因为――偶然早已成为永恒“友谊”的花不会凋零因为那是刻在心灵之上的花朵“友谊”的雪不会消融因为那是雪域之上与天空最近的一片白雪“友谊”的酒不会酸腐因为那是用淙淙清泉酿制的酒水给你温情如缕缕暖春的阳光从云翳里透出丝丝缕缕在天边织就成层层彩霞给你关爱如清晨带露的小花盛开在绿野中星星点点在风中飘散着淡淡沉香给你许默如高山清澈的流水穿隙在峭壁中潺潺叠叠在曲径中执著细细流淌我想这“友谊”二字的真谛就如这层层彩云不因绚丽却是厚重如这淡淡沉香不因浓烈却是清雅如这细细流水不因庞大却是悠远愿友谊从多彩的生活中出现,天长地久,永存人间。
聚我们以诗、以歌、以欢畅,散我们以情、以谊、以怀念。想念是最美的情怀,友谊是人生篇章中最令人心醉的诗篇。
我用最真的感情去架起友。
3. 文言文中带有“和”字,“或”字的句子有哪些
一、或
1 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或长烟一空
2 有的,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释为"或者",解释为"有的(人或物)"
解释: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二、和
1 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 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3 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 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5 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
6 与;跟。《陈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
7 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
文言文的"或"字不解释为"或者",解释为"有的(人或物)"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5. 带有之字的古诗或文言文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含或的古文句子
(1) (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
――《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
――《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2) 又如:或人(某人。
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3) 用作虚词 或尽粟一石。
――唐・ 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4) 表示假设。
犹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5)“或”门: 所有输入为低时,才会有低的输出。
输入 输出。
含有或的文言文
2. 含或的古文句子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2)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一天) (3) 用作虚词 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君实或见恕.――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或异二者之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 (4)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5)“或”门:所有输入为低时,才会有低的输出.输入 输出。
7. 含有“书”字的古诗或古文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 含有唯或惟的诗或古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刘禹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短歌行》曹操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 汪洙
“永之法,妍以婉,(米)芾之体,峭以健。马牛其风,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 ―― 宋・岳珂《英光堂帖赞》
2. 含有们字的成语
没有含有们字的成语,含有们字的词语有:人们 它们 我们 爷们 她们 咱们 某们 �诿� 拿们 伊们谁们 也们 姐们 娘们
们
[ mén ]
图们江(Túmén Jiāng),水名,发源于吉林,流入日本海。图们(Túmén),地名,在吉林。
[ men ]
名词前有数量词时,后面不加“们”,例如不说“三个孩子~”。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住房的出入口,代表一家、一族。
三、相关词汇解释
1、人们[rén men]
指许多人:天冷了,~都穿上了冬装。
2、它们[tā men]
人称代词。称不止一个的事物:这些衣服暂时*,把~收起来吧。
3、我们[wǒ men]
人称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见〖咱们〗。
4、爷们[yé men]
男人(可以用于单数):老~。
5、她们[tā men]
在书面上,若干人全是女性时用“她们”;有男有女时用“他们”,不用“他(她)们”或“他们和她们”。
6、咱们[zán men]
借指我或你:~是个直性子,说话不会曲里拐弯(指我)。~别哭,妈妈出去一会儿就回来(对小孩儿说,指你)。
诗的体裁有哪些?哪些诗人写的某种体裁的诗最好? - ...
先秦古谣谚秦代以前,远及上古时代的歌谣、谚语。先秦诗歌除《诗经》、《楚辞》及“逸诗”外,还有些歌谣谚语,它们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远在文字出现之先,歌谣就已在人民口头流传。由于当时无法记载下来,今天只能从古代文献中去发掘一些后人追记的材料。如《弹歌》,是一首古朴的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它以两个字为一拍,构成四个短句,记录了*弹弓,弹出土丸,追赶飞禽走兽的狩猎生活片断。相传为上古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这本是蜡祭祝辞,辞句带点命令口气,实际上是求八蜡之神消除自然灾害,使人们生活得以安定。歌辞句式整齐,文字技巧已相当熟练,不可能出于传说中的伊耆氏时代,后代追记时大概已加润色。《尚书・汤誓》则记载了传说是夏代末年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表现了人们对暴君的仇恨,具有强烈的反抗情绪。《孟子・梁惠王》也有同样的记载,说是诅咒夏桀的民谣,应当是比较可信的。传说为上古时代的歌谣,散见于文献中的,还有《击壤歌》、《卿云歌》、《夏人歌》、《麦秀歌》等。所载之书,虽然比较晚出,但韵语赖口头流传,记载之前当已有较长的流传时间,记载时可能作些修饰,又难免受当时文体的影响,但不能断定它们就是伪作。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见《帝王世纪》)据记载,这是帝尧时代一个80岁老人所唱的歌。从社会发展史看,原始公社时期,生产力相当低下,不可能有独立“凿井”“耕田”这样的经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也不大会有“帝力何有于我”的思想。这些�龟踔�迹,或出于后人的改笔,但从基本内容看,应该还是产生较早的。再如《卿云歌》:“卿云烂兮,�j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尚书大传》卷一)这首短诗,有内容,有辞采,句式整齐,技巧娴熟,虞舜时代的口头创作很难达到这样高的造诣,显然经过后人润色,但它的内容,表达了歌颂日月、崇拜自然的朴素感情,保存了古代思想习俗的影子。古籍中记载的时代稍后一些的歌谣,如《采薇歌》,据《史记・伯夷列传》,它产生于以四言诗为主体的《诗经》时代,象这种艺术上比较成熟的自由体歌辞,即使可能产生,也未必能完全保持原貌。《楚狂接舆歌》(《论语・微子》)、《孺子歌》(《孟子・离娄上》),则已透露出向《楚辞》体过渡的端倪。与《楚辞》更接近的,是战国时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据《说苑》记载,这首歌是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过来的,乘船的是王子鄂君子皙,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歌调婉转,感情深挚。“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句隐语,“枝”是“知”的叶音,有点象南朝民歌,沈德潜评此诗说:“与‘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同一婉至。”(《古诗源》)古代往往谣、谚并称,其实谣和谚意思相近而又有别。谣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谚指谚语,它用简单通俗的固定语句,说明一定的道理。殷商以前的谚语,今已罕见。记载谚语较多的古书莫过于《左传》,如:“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闵公元年》);“狐裘�慈祝�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僖公五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昭公三年》)。这些谚语产生的上限,已经很难考定,而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都已相当成熟。前两例亦谣亦谚,后两例已近格言,都不可能是上古初民的创作。《论语》、《孟子》、《荀子》、《国语》、《战国策》、《礼记》等书中记载的古谚语还有很多,产生和写定的时间更晚,大体上都是句式整齐的格言式的语句,是人们劳动和生活经验的总结。逸诗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诗”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它们为“逸诗”。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如《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6篇,篇名都见于《仪礼・乡饮酒礼》和《仪礼・燕礼》,而其辞不存。《毛传》以为“有其义而亡其辞”,朱熹《诗集传》认为这6篇皆“有声而无辞”。多数学者则同意《毛传》之说,以为本来有辞而亡逸了。还有《商颂》,据《国语・鲁语》说,原来有12篇,今《诗经》所收只有5篇,其他7篇何时散逸不能定。此外,今传本《诗经》中还有阙句的情况,如《小雅・沔水》共3章,前2章每章皆8句,而第3章仅有6句,朱熹疑脱首2句;《周颂・维清》仅有4句,朱熹疑有脱文;《鲁颂・(外门内必)宫》共9章,前5章中,第一、第二、三、五章每章皆17句,独第四章为16句,朱熹以为脱1句。姚际恒《诗经通论》反对朱熹之说,以为此诗无阙句,但理由不足。先秦古籍所引的“诗”句,如《荀子・王霸》所引“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为之则存,不为则亡”,《臣道》所引“国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以及《解蔽》、《正名》和《法行》等篇中都有些“诗”句,但不见于今本《诗经》。又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以及《左传・成公九年》、《襄公五年》、《襄公八年》、《襄公三十年》、《昭公四年》、《昭公十二年》、《昭公二十六年》中所引的一些诗,也都如此。但这些诗是否都是原属《诗经》所收而后散逸的诗,尚难断定。其他古籍如《国语》、《论语》等书中还有一些。这些“逸诗”总数并不很多。清代郝懿行《郝氏遗书》中有《诗经拾遗》1卷,辑录较为完备。骚体骚体是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被称之为“骚体赋”。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骚体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回到菜单--------------------------------------------------------------------------------秦汉两汉乐府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由于专事搜集、整理民歌俗曲,因此后人就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辞。在六朝,更明确地把“乐府”和“古诗”相对并举,以区别入乐的歌辞和讽诵吟咏的徒诗这两类诗歌体裁。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东汉民间歌谣异常活跃,多与汉光武帝采取听风察政的用人政策以及迷信谶纬术数有密切关系。光武帝“数引公卿郎将列于禁坐,广求民瘼,观纳风谣”,促使“临宰邦邑者竞能其官”。“建武、永平之间,吏事深刻,亟以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序》)。“谣言”即“谓听百姓风谣善恶”(《后汉书・刘陶传》注)。和帝曾“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后汉书・李�A传》),灵帝也曾“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后汉书・刘陶传》)。以至于州官上任,也“羸服间行”,“观历县邑,采问风谣”(《后汉书・羊续传》)。这种用人政策措施,显然助长地方吏民士流利用歌谣*舆论,成为结党斗争的政治手段。与此同时,推行谶纬术数的儒生方士往往编造、利用民间歌谣以神其说。因此,有关史传志书所载歌谣多为政治性和风俗性的徒歌谣辞,其中相当一部分实出文人之手,其采集与音乐官署无涉。今存两汉乐府歌辞中最有价值的作品是50余首民歌、部分谣谚和少量有主名或无名氏文人诗歌,其中民歌歌辞的写作时期,多数难以确定,前人或据乐曲本事与古辞旨意的相合与否,或泛引史事以推测讽谏意向,都可作参考,但不足以断定写作时期。大体说,《汉铙歌十八曲》由于当时“但取铙歌为军乐之声”(朱乾《乐府正义》),曲、辞早已分别存用,而歌辞久未整理,声、辞混杂,不易通晓,其中有原始古辞或后补之辞,则其写作当在西汉初期或更早时期。《相和歌》本是汉旧曲,“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宋书・乐志》)。《乐府诗集》卷二十六“《晋书・乐志》载:‘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可采莲》、《乌生八九子》、《白头吟》之属’,其后渐被于弦管、即《相和》诸曲是也”。其中有一些当是西汉作品,但也有东汉作品,如《雁门太守行》歌咏东汉洛阳令王涣事,并非曲题古辞。《杂曲》本是乐府未收歌曲,其歌辞亦多东汉作品。至于谣谚及文人*,则或有记载,或可考略,也以东汉作品为多。所以,今存两汉乐府,大致东汉作品多于西汉。乐府官同黄门,事近倡优,在人品分清浊、诗乐辩雅俗的传统观念中是受轻视的。汉元帝好音乐,欣赏定陶王懂音乐,大臣史丹批评说:“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皆黄门鼓吹)高于匡衡,可相国也。”(《汉书・史丹传》)皇帝不免顾忌,文人势必更受拘束。而乐府歌曲为俗曲,五、七、杂言歌辞是“俳谐倡优所用”的俗体(挚虞《文章流别论》),所以西汉著名作者“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钟嵘《诗品序》)。东汉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辞,为数甚少。大约在顺帝、桓帝时期,民间涌现出一批无名氏文人写作的五言诗,即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其中有的就是乐府歌辞,到魏晋仍被弦歌。此外,两汉黄门乐人也写作歌辞,如李延年就有《北方有佳人》歌一首,东汉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更是乐府歌辞的名篇。总起来看,两汉乐府歌辞的成就,主要以民间创作为代表。今存两汉乐府歌辞谣谚作品,有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元代左克明《古乐府》,明代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古乐苑》等总集。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将前人所辑全部搜列。回到菜单--------------------------------------------------------------------------------魏晋建安七子建安年间(公元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r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J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r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r《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r《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r,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r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在诗歌方面,“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r《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在辞赋方面,“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第二,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第三,抒*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在散文方面,孔融的章表,陈琳、阮�r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r《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正始体正始为三国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年号,自公元240年至249年。不过习惯上所说的“正始体”,是指包括正始在内的整个曹魏后期(240~265)的文学风貌。从文学史阶段来说,正始上承建安,下接太康,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转折时期。然而正始文学,并非浑然一体,大略又可析为两个流派。一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史称“王何”。这派作者都宗尚老庄,校练名理,喜好玄谈。他们大多出身贵族,身居高位。他们的诗歌,大多以抒发道家志趣为主旨,娱心老庄、游志玄虚,所以刘勰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文心雕龙・明诗》)另一派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包括“竹林七贤”中的一些人。他们也都宗尚老庄,喜好清言,但对现实矛盾也比较关心。他们的诗歌以抒发自己的现实生活感受为主,有比较深厚的内容,加上艺术技巧比较圆熟,成就大大超过前一派,阮籍的《咏怀诗》是最优秀的代表。刘勰说:“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同前)正是指出了他们创作的基本特色。不过,由于这一派作家大多处在执掌大权的司马氏集团的政治高压之下,处境微妙而危殆,所以他们作品的锋芒和现实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受着限制。总的来说,嵇、阮一派继承着建安文学的遗风,表现了时代现实的特色,而王、何一派则与建安文学传统已经脱节,开了两晋玄虚之风的先河。这两派的综合,就构成“正始体”的基本面貌。太康体这是西晋时期一种诗风,或一种诗体。“太康”(公元280~289)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严说本于梁钟嵘《诗品》“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钟嵘此论,是概述西晋初年和中期一个阶段的诗风。而严羽则明确指太康时期以左思、潘岳等为代表的诗体,即其所谓“分明别是一副语言”。太康前后是西晋文坛上比较繁荣的时期,众多的作家都有不少传世之作。太康诗歌一般以陆机、潘岳为代表。他们的诗歌比较注重艺术形式的追求,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宋书・谢灵运传》)。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往往失于雕琢,流于拙滞,笔力平弱。总之“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这一时期诗人的总风格。不过每个作家仍有独特之处,“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世说新语・文学》)。其他如张协以造语新颖,“巧构形似之言”著称。左思则在太康诗风中独树一帜。其诗内容充实、语言质朴,气势雄浑,“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简贵”(《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不失汉魏遗风。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自魏晋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士大夫托意玄虚以求全身远祸。到了西晋后期,这种风气,逐步影响到诗歌创作。尤其是东晋时代,更因佛教的盛行,使玄学与佛教逐步结合,许多诗人都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老子)之旨归,赋乃漆园(庄子)之义疏。”《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还指出“过江(指东晋)佛理尤盛”。这个诗派的出现,虽反映了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但其实质则与王弼、何晏、阮籍、嵇康等早期玄学家不尽相同。西晋后期,玄学已成为门阀士族的思想理论,这种理论又经东晋支遁诸人之手,与佛教思想结合起来,反映当时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精神状态。孙绰、许询是玄言诗人的代表。由于玄言诗大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缺乏艺术形象及真挚感情,文学价值不高,所以作品绝大多数失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有孙绰诗12首、许询诗3首。此外,谢安、王羲之等所作的《兰亭诗》,也是典型的玄言诗。不过由于魏晋玄学提倡“得意忘象”,所以自然景物也往往作为领略玄趣的:“言象”出现在玄言诗人的笔下。如孙绰《秋日》诗就写得较有文采。许询也有“青松凝素髓,秋菊落芳英”的写景佳句。《兰亭诗》中也有较为生动的景物描写。谢灵运那种夹带玄言的山水诗,和陶渊明一些诗所创造的恬淡意境,似也多少受到玄言诗的影响。代表作家:孙绰、许询、谢安、王羲之。竹林七贤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他们是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邪王戎。由于他们互有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七人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服膺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七人在文学创作上成就不一。阮籍的五言诗,嵇康的散文,在文学史上都占重要地位。向秀的赋,今存唯《思旧赋》一篇,篇帙短小,感情深挚,亦称名作。刘伶有散文《酒德颂》,风格与阮籍《大人先生传》颇相接近。他的五言诗也有一定水平,但今存作品很少。阮咸精通音律,然而在文学方面没有留下作品。山涛、王戎虽擅清言,但似乎不长于文笔。《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今所见佚文,全部是奏启文字,文学价值不大。王戎的著作则很少。回到菜单--------------------------------------------------------------------------------南北朝杂体诗通指古典诗歌正式体类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诗体。这些诗多把字形、句法、声律和押韵加以特殊变化,成为独出心裁的奇异之作,一般带有文字游戏性质。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说:“按诗有杂体:一曰拗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四曰隔句体,五曰偷春体,六曰首尾吟体,七曰盘中体,八曰回文体,九曰仄句体,十曰叠字体,十一曰句用字体,十二曰藁砧体,十三曰两头纤纤体,十四曰三妇艳体,十五曰五杂俎体,十六曰五仄体,十七曰四声体,十八曰双声叠韵体,十九曰问答体,皆诗之变体也。”实际上可以归为杂体诗类的远不止上述这些。诸如藏头诗,神智体,辘轳体等等。杂体诗多为汉魏六朝时文人所创制,虽表现出一定的巧思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但“终非诗体之正”(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一般不能列为正规的文学作品。乐府诗原为音乐官署,始置于西汉。掌管朝会庙堂所用的音乐,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后世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为“乐府”。宋、元、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为“乐府”。宫体诗南朝梁后期和陈代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流派。“宫体”之名,始见于《梁书・简文帝纪》对萧纲的评语:“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但这种风格的诗歌,自梁武帝及吴均、何逊、刘孝绰已开其端。宫体诗的主要作者就是萧纲、萧绎以及聚集于他们周围的一些文人如徐干、庾肩吾、徐陵等,陈后主陈叔宝及其侍从文人也可归入此类。历来对宫体诗的批评,多以为其中有不少以写妇女生活及体态为内容,其实宫体诗内容并非限于妇女生活,也有一些抒情咏物之作,即使写妇女生活的作品,格调低下的也只占少数。总的来说,宫体诗的情调流于轻艳,诗风比较柔靡缓弱。至于被称为宫体诗人的萧纲、萧绎等人,也写过不少清丽可读之作,至于庾肩吾、徐陵等,更有一些比较优秀的诗篇。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隋及唐初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比永明体更趋格律化。《梁书・徐�ご�》称徐�ぁ笆粑暮梦�新变,不拘旧体”。这种“新变”正是宫体诗的形式特点。据有的学者统计,宫体诗中符合律诗格律的约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基本符合的数量尤多。这说明“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于它用典多、辞藻��丽的特点,对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唐代的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显然曾吸取过“宫体诗”的某些手法。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干、庾肩吾、徐陵。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ぁ⑿炝旮缸雍外准缥帷⑩仔鸥缸拥氖�文风格。徐�ず外准缥岫际悄铣�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闻名。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亦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徐陵后来仕陈,继续写作艳体诗。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后期诗风有所变化,显得苍凉刚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有相似之处。唐代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曾概括“徐庾”的特色为“流丽”,这是就诗来说的。就骈文而论,则专指徐陵和庾信两人。他们比前辈沈约、任�P等,更讲究用典,写得更丽逸,但由于过份拘泥于典故,有时个别文句欠通顺,影响了文章的流畅。清代蒋士铨说:“唐四六毕竟滞而不逸,丽而不遒。徐孝穆(徐陵)逸而不遒。庾子山(庾信)遒逸兼之,所以独有千古。”(《评选四六法海・总论》)这段话虽有推崇过当处,但指出了徐、庾的共同点,并且指出庾信骈文胜于徐陵,则不失为公允之论。联句古代作诗的方式之一,即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旧传最早的联句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全诗七言,26句,分别由26人出句,一句一意,相联而成,每句用韵,后人又称其为“柏梁体”。但据后人考订,此诗系伪托之作,并不可靠。晋6. 带有“一”字的古诗有哪些
1、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 《凤求凰》
释义: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释义: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3、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 《蝶恋花・出塞》
释义: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4、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
释义:怎样才能让自己化身千千万万,每棵梅花树下都有我陆放翁。
5、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 《水仙子・夜雨》
释义: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释义: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7、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释义: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释义: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登科后》
释义: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10、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 《八六子・倚危亭》
释义: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
1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释义: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3. 带家字的诗句有哪些
你好,以后有类似问题请求助我团的雪上迹,我很少上线了,求助可能回答不及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 求带“子”字的诗句,标明出处和作者大神们帮帮忙
1\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4、乐府・白鸠辞(李白)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
白鸠之白谁与邻, 霜衣雪襟诚可珍。含哺七子能平均。
食不噎,性安驯。 首农政,鸣阳春。
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 白鹭之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匪仁。
阙五德,无司晨, 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鹰�r雕鹗,贪而好杀。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 5、乐府・长干行(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6、乐府・登高丘而望远 (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 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 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7、乐府・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8、七古・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9、五排・惧谗(李白) 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 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
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 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10、秋浦歌(李白)第十六首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D映深竹。
11、五律・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2、《云居寺孤桐》(白居易)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 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13、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4、少年行二(杜甫) 巢燕养雏浑去尽 ,江花结子也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 ,不见堂前东逝波 。 15、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杜甫)向来江上手纷纷 ,三日功成事出群。
已传童子骑青竹,总拟桥东待使君。
关于们字的诗句
1. 带有门字的诗句
1.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释义: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2.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唐・秦韬玉《贫女》
释义: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释义: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4.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南宋・陆游《关山月》
释义: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5.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释义: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6.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唐・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
释义: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7.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释义: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8.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唐・白居易《青门柳》
释义: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9.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唐・李白《秋下荆门》
释义: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10.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闾门即事》
释义:尝试着到吴家们上看城郭,那几处人家清明节屋顶冒了烟。
11.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宋・曹组《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释义:门外绿荫洒地千顷,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树上相互应和着啼个不停。
8. 带“满”字的诗句有哪些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唐代: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译文: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宋代: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译文: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宋代: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译文: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宋代: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译文: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宋代:柳永《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译文:刚好握满手的纤细的腰肢,刚好成年了岁数。
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五代:毛熙震《菩萨蛮・梨花满院飘香雪》
译文:满院的梨花如飘香的白雪,高楼的静夜里,檐下的筝片在风中呜咽。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
译文: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北朝: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译文: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唐代:杜甫《和贾舍人早朝》
译文:早朝结束后,朝臣双袖携满了御炉的香烟,珠玉般美妙诗篇写出来。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唐代:白居易 《长恨歌》
译文: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