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关注:减少近1300万人后!东北,开始催生了
来源:财经白话专栏时间:2023-04-16 18:07:13

作者:子非鱼

01 | 东北开始鼓励生育

面对常住人口不断减少的局面,东北终于开始鼓励生育了。


(资料图)

这两天,东北四大主要城市中的沈阳、哈尔滨先后发布了鼓励生育的措施。

4月11日,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财政局印发《沈阳市发放三孩育儿补贴实施方案(试行)》。同一天,哈尔滨发布了《哈尔滨市育儿补贴发放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东北又一次慢了半拍,正如其抢人一样。

在抢人方面,早在2017年武汉率先发起,发布了“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之后长沙、成都、西安、杭州、南京等数十个城市纷纷加入,开启了浩浩荡荡的抢人大战。

而东北,直到去年大连、沈阳等城市才降低落户门槛,开启抢人模式。

这次鼓励生育也是一样,早在2021年四川攀枝花就开始行动,去年以来,济南、长沙、深圳、杭州、温州等城市发布了鼓励措施。东北又显得后知后觉。

其次,补贴力度偏弱。

沈阳只给予第三个孩子补贴,每月只有500元。哈尔滨稍微大方一些,二孩家庭,每月补贴500元,三孩家庭每月补贴1000元。

整体来看,两个城市的鼓励力度与南方热点城市相比,都偏弱。

杭州提出,同一对夫妻生育二孩、三孩,且新出生子女户籍登记在杭州的家庭发放育儿补助,拟向二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5000元,向三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20000元。

深圳力度最大,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办理出生入户后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3000元,另外每年发放1500元育儿补贴,直至该子女满3周岁;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办理出生入户后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5000元,另外每年发放2000元育儿补贴,直至该子女满3周岁;生育第三个子女的,办理出生入户后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10000元,另外每年发放3000元育儿补贴,直至该子女满3周岁。

考虑到悬殊的财政,力度偏弱也能够释怀,好在东北终于开始鼓励生育了。

02 | 东北是最需要鼓励生育的地区

纵观全国,东北其实是最需要鼓励生育的地区。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整个东北三省2010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了1099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了646万,吉林减少了338万,辽宁减少了115万。

2021年东北三省人口又合计减少了超100万人,2022年东北人口合计又减少了86.4万人。

也就是说,从2010年至2022年这十二年时间里,东北三省人口减少了近1300万人。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这减少的近1300万人,有两层因素。

第一层,是东北人口逃离东北。

第二层,是东北出生率不断下滑,自然人口不断减少。

换句话说,东北人口不断减少,一方面是流出,另一方面是自然更替。

东北三省的生育率这些年来,一直处在全国倒数位次。

2022年黑龙江的出生率只有3.34‰,位列全国倒数第一。辽宁只有4.08‰,位列倒数第二。黑龙江出生率4.33‰,位列全国倒数第三。

具体来看东北三省2022年的人口数据。

2022年辽宁省常住人口减少了32.4万人,黑龙江减少了26万人,吉林减少28万人,东三省合计减少了86.4万人。

而透过三个省披露的统计公报来看,辽宁省减少的32.4万人中,有20.9万是自然消亡,流出人口11.5万人。黑龙江省减少的26万人中,17.82万人是自然消亡,流出人口8.18万人。只有吉林省减少的人口中,流出占大头。

数据:辽宁、吉林、黑龙江统计局

目前东北四大城市只有沈阳公布了2022年统计公报,其中显示,2022年沈阳出生人口3.9万人,死亡人口7.6万人,自然人口减少了3.7万人。

去年沈阳常住人口增加了2.8万人,也就是说,去年沈阳流入了6.5万人。试想一下,如果沈阳自然人口为正数,那沈阳去年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必定在10万人以上。

由此可见,出生率低已经成为东北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东北已经成为最需要鼓励生育的地区。

但鼓励生育就能解决问题吗?

鼓励生育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造成东北人口出生率全国最低的原因在于,东北的年轻人大多都跨越山海关南下,留下的大多都是老人。

这一点,可以从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保情况一览无遗。

财政部近日发布了2023年养老金中央调剂情况,数据如下。

可以看到,年轻人最多的广东成为了支援全国社保最强悍的力量,而年轻人最少的东北,则是最依赖中央养老金调剂支援的地区。

东三省合计养老金窟窿高达1892.31亿元。

年轻人越来越少,生育率怎么能高得起来。所以,相比于鼓励生育,东北更需要做的,是留住年轻人。这才是扭转生育率趋势,扭转人口趋势的最好方法。

03 | 解放思想、打破制度依赖、优化产业才是王道

如何留住年轻人?答案是解放思想,优化产业。

改革开放,资本、人口、产业以及各类生产要素,为何不断从北方涌入南方?

原因在于,改革开放打开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思维,东南沿海先是从最基本的转口贸易做起,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金。此后利用三来一补政策,大面积开展密集型劳动产业。

在这种模式下,资本进一步积累,同时也在积累技术,推动了产业走向仿造阶段,也就是山寨阶段。这一阶段,资本与技术继续积累,最终摆脱以往的复制模式,走向自主模式,新兴产业在东南沿海遍地开花。

而北方始终跟不上步调,尤其是东北,仍陷入在重工业和大锅饭的思维当中,无法自拔,产业老旧,跟不上时代发展,渐渐被南方甩开。

这样说,并不是说东北的老旧工业不重要。不是的,像辽宁的机床、军工、船舶、石化,吉林的汽车、轨交设备,黑龙江的石化、装备制造、能源等工业,当然重要。

此外,黑龙江还是全国第一产粮大户。

数据:国家统计局

但是:

第一,东北的资源正在走向枯竭。

东北曾经的资源优势城市已经枯竭,而在枯竭之前,这些城市并未未雨绸缪,提前优化产业,单一的资源产业枯竭,这些城市根本没有适合年轻人就业的产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抚顺、锦州、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通化、白山、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阜新这19个资源枯竭的城市,已经进入了人口重度收缩型城市之列。

第二,重工业老旧,全盘下滑,产业结构单一。

谁都知道东北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但是东北过度依赖重工业,缺乏吸引年轻人的新型产业。

而且过去二十年,东北的重工业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再加上产能过剩,遭遇市场化调整,能够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

第三,思维固化,缺乏创新,缺乏闯劲。

东北地区固化的思维,主要是因为这里一直都是国有经济占主导。

数据显示,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甚至过半,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期的国企央企主导经济发展,让东北人躺在舒适的体制内,不愿跳出,长此以往,形成了固化思维。

此外,长期的国有经济主导发展,也限制了地区的创新能力。一个多数人只希望待在体制内,缺乏创新的地区,经济焉能不低迷。

经济低迷,收入就没法提升,收入难提升,人口就会流失,人口流失又会继续弱化经济,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东北人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打工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大多都想着进入体制内吃皇粮,而后两者,基本都想着自己创业。

看看2022年各市场主体数量,深圳394万户,相当于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而东北市场主体最多的沈阳,也才111.9万户。

创业是地方城市带动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一点上,东北的思维和营商环境,都制约了东北创业者的数量。

第四,周边国家不争气,没有给东北带来正向作用。

对于边境地区来说,发展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与相邻地区其他国家有关系。

东北地区,紧邻俄罗斯和朝鲜,但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在不敢恭维。尤其是朝鲜,不但帮不上忙,还时常帮倒忙。

如此种种因素叠加,造成了东北能够为年轻人提供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年轻人焉能不逃离。

所以,相比于鼓励生育,东北当下最需要做的是:

唯有解放思想,打破制度依赖,提升创新能力,升级产业,增加收入,留住人口,才能逐步让东北经济复苏,才能实现东北地区的复兴,彻底改变东北的面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