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报:走进区域看发展 | 重庆这处网红湖畔,C 位为何留给他们?
来源:红星新闻时间:2023-02-21 05:02:39

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高科技产业园拔地而起,背靠远山逶迤的黛影,此地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 " 双核 " 中的 " 极核 " 之一——重庆两江新区。

2 月 18 日," 走进区域看发展 · 川渝奋楫谱新篇 " 网上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重庆两江新区,在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科研院所中,触摸高质量发展的 " 加速度 "。

▲采访团参观两江协同创新区协同创新馆


(资料图)

" 川渝造 " 汽车加速度,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赛力斯汽车两江智慧工厂的冲压车间里,无人车沿轨道定点 " 送货 ",空中输送系统 " 空降 " 物料,车身骨架在电光火石中焊接。

火热的现场是一个缩影。两江新区作为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聚集 10 家整车生产企业及 200 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重庆整车制造实力雄厚,四川新材料等优势突出,两地同处于汽车产业 300 公里协作配套半径内,一辆在重庆 " 出生 " 的汽车,身上多有来自四川的配套产品。

▲冲压车间中无人车自动送货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增长显著,除了配套,许多重庆汽车企业希望在研发领域与川企加强合作。

在手机上简单操作,远程便能自动泊车;应对突发路况,系统能比司机更快刹车。互动性极强的智能驾驶辅助,深受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喜爱。" 先进的技术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但这也是我们的短板。" 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高丽蓉介绍,随着汽车消费从 " 出行刚需 " 走向 " 个性消费 ",声电光学等领域更需专业人才助力。

▲采访团记者试驾新能源汽车

例如,一些年轻人追求模拟跑车音浪,这涉及软件工程师在声学领域的研究。高丽蓉表示,成都是西南地区人才汇聚的 " 桥头堡 ",非常希望能加强和成都的人才合作,川渝共推智能体验 " 更上一层楼 "。" 因为汽车行业竞争的根本,一定是人才的比拼。"

高品质生活加速度," 筑巢引凤 " 吸引人才

登上两江新区以东的山顶远望,明月湖的千亩水面波平如镜,湖畔星罗棋布分布着众多科研院所。郁郁葱葱,宛如世外桃源。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环境 " 黏 " 得住人才,让他们安居乐业?两江协同创新区为此诞生。围绕明月湖一周,打造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客厅、产业孵化基地、学校等,满足人才的办公、展览、餐饮、子女教育等需求。景色宜人的明月湖也因此 " 出圈 ",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采访团记者参观仿生机器狗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位于湖区西侧,结合两江新区产业定位,重点发展智能化设备、环保应急等领域。一只名为 " 冯夷 " 的仿生机器狗是研究院的 " 明星 " 之一,得名于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取 " 消除水患 " 之意。负责人张熙阳介绍,这只机器狗的工作内容是堤坝巡检,通过 " 剁脚 " 感受足底震动,判断力学传感是否异常,从而对滑坡等险情进行预警。

形似青色海鸥的 " 青鸥 30" 氢动力无人机,具有巡航时间长、能垂直起降的特点,可以搭载红外摄像头进行森林巡检,在十几公里之外及时发现高温异常区域,预警森林火灾。谈到从哈尔滨来到重庆的原因,负责人沈轶岭表示,川渝在航空、应急等方面都有深厚底蕴,交流与合作机会众多。

▲采访团参观两江协同创新区协同创新馆

中国西部地区丰富的应用场景,对高校同样具有吸引力。上海交通大学在四川和重庆分别开设研究院,目前已孵化了多个科研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助理刘伟介绍,研究院的重点工作是以上海高校科研优势结合川渝重点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碳技术等领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速。例如,针对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出低碳化利用天然气的新途径。

国内外高校研究院的桥梁作用,同样值得看重。" 川渝已经从过去的人才流出地成为了人才聚集区。" 刘伟表示,希望以研究院为载体,吸引更多人来川渝实习、工作,让川渝成为筑梦之地。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张芷旖

编辑 柴畅

关键词: 上海交通大学 成都的人 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