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已经过去了,对于退休人员来说,现在最关心一件事的就是养老金19连涨的问题,对于能否继续上调,目前 上海、北京、河南和四川 已经分别在政府的相关会议上明确,会继续调整基本养老金以及其他社保待遇。
从时间安排上,网友对于今年养老金调整时间预测纷纷,不少人表示调整时间将提前,在4月份左右,其实这一说法并非是空穴来风,因为在疫情前,我们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时间就是集中在4月,疫情出现后,受养老保险缓缴,部分企业裁员降薪、破产倒闭等的艰难处境,不少人因为失去工作出现断缴或者降低缴费标准等的问题,导致养老基金账户收入同时跟着降低。正是因为2023年前经济未恢复回温的现实环境下,养老金调整才在2021年~2022年的时候将调整时间延迟到6~8月份,很明显就是为了观察上半年的经济情况、养老保险收入,在下半年来确定是否上调,以及调整幅度。而如今,在去年下半年后,我国逐步全面放开了疫情管控,经济恢复将加速,就业率提升,人民消费情绪重新高涨等利好条件下,养老金调整同时恢复回原先的调整时间可能性更高。
(相关资料图)
若4月份统一调整养老金,大家可以涨钱,对退休老人就是最开心的事吗?其实不然,因为大家还在为养老金差距大的问题争论不断,尽管有定额、挂钩和倾斜调整这样的全面覆盖条件,考虑多群体的利益,但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够公平,关键理由仍然是觉得养老金水平高的人太高,低的人太低,还应当找到一个让大家条件都符合的调整根据,比如工龄,就是大家的连续工作时间,由于多数人都是普通打工人,按照工作年限进行养老金调整,可以满足大家的要求。那么,今年统一调整,按照工龄,30年以下涨500元,30年以下涨800元,可能实现吗?我觉得基本没希望,起码有 6个阻力 短时间无法攻破,反而会引发更多人的利益损失,你也可能是其中之一:
第一,破坏整个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原则
还记得养老金每年调整时,都会提及的一个原则吗?就是 8个字“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重点还是在缴费上,我国自从1992年就实施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到现在已经突破30年大关,除了已经退休多年的老人,多数正在参保的人以及退休时间较短、刚退休的人,他们都是在遵循这个原则参保缴费的,一旦全部按照工龄,相当于这部分人的辛苦缴费努力将白费,反倒是工作时间长的人受益。
那么,一些在离职期间没有缴费的人,打零工,也算是工作时间,如果都按照这样计算,那些真正通过连续缴费凑足累计年限的人,就等于白白多交几个月,几年的社保费,最终,收益还是都统一按照工龄计算,即使大家养老金月标准一样,但投资收益上,是成本低利润才能高,属于只有工龄,没有实际缴费的人,投资少,拿到的钱却和坚持缴费的人一样,会导致很多人不愿意继续缴费做冤大头,认为只要挂着参保的名就可以,养老保险制度将无法正常运行。
第二,“统一”标准难度高
很多人看到每年人社部宣布养老金调整方案,就误以为,每个省市都是依据一个百分比涨钱,其实人社部给出的养老金调整幅度只是一个范围,真正决定退休人员到底涨多少钱的标准,是看本地的实际调整情况。为什么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呢?首先,因为我国各省经济水平不一样,发展好的一线城市,是我国建国后发展更早、更快、扶持力度更高的地区,已经与其余省份拉开巨大差距。
根据2022年全国31省GDP排名来看,前两名的 广东、江苏 两地超过12万亿,而最低的西藏仅有2100多亿 ,经济断层差距下,各地的企业和职工收入也大不相同,缴费上,我们现在是按照社平工资确定缴费基数,工资则确定最终缴费多少,经济发展好,优质企业多,人才多的城市,缴费水平自然更高,能为养老基金账户贡献更多收入。其次,用实际养老金收支情况作为参考的话,2020年财政部就出具过一组数据,显示,我国虽然31省都实施着养老保险制度,但实际仅有7省事净贡献,3省持平,其余21省全都是净受益,靠着其余净贡献地区的结余上缴中央资金,来进行调剂,保证多数收不抵支的地区能正常发放和调整养老金。因此,在全国所有省市县养老金收入一样的基础出现前,对企退人员们不可能按照一个标准统一调整。
第三,工龄短的人占便宜
即使是按照工龄上调养老金,本身的公平性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可以分析来看,工龄30年以下就每月上涨500元,那么最高工作时间要达到29年,很明显,这个框架太大,就是说即使有15年作为最低退休领取养老金的门槛,但相比29年工龄的人,足足少了差不多一倍的工作时间,而这部分人退休后,却能和工作29年的人,都上涨500元,那么对辛苦工作几十年的人,也会觉得被区别对待,这种不公平的信号,导致的可能就是更多人退出劳动者队伍,只工作15年,就开始等着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次年就能每月多涨500元的待遇。
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人口总量出现零增长,而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上,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但我国劳动力现在就在急速缩水状态,2011年前后达到增长峰值后,就一路开始走低,十多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超过6000万。本身劳动力已经越来越弱,如果因为养老金调整再出现区别对待,只会更加剧大家不愿意工作的念头。
第四,造假领取养老金现象激增
按照工龄调整后,相比记录在30年以下的人,30年以上的人会更吃香,但要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前面也提到了,我国1992年才实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现在达到退休年龄,最长也就是30年或者31年,相比一些参加工作早,在1992年前参保缴费的人,他们的工龄可能达到40年,甚至更长,既然能够统一按照工龄调整,更多人会开始想其他办法,来增加工龄长度,毕竟,一个月涨500元,一年是6000元,而涨800元,一年却能多拿到3600元,为了多领钱,市场上将出现很多想要通过伪造工龄来多领养老金的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各种黑中介将再混入行业内,国家打击违规领取养老金问题将难上加难了。
第五,养老基金无法负担发放压力
养老金要是统一按照工龄上调养老金,意味着,需要对不管任何省市的退休人员,都以工龄30年以下涨500元,30年以上涨800元,计算,那么,一个月对个人就是要负担除了基本月养老金外,再多涨1300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根据 《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 统计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2021年十年间,我国职工人均月养老金从1686元增长到2987元,十年才上涨了1301元,一年平均上调130元左右,而上涨1300元,成了正常上调养老金的10倍 ,到2021年,领取职工养老金的人超过1.3亿,按照养老金对退休人员要求是领取养老金的次年开始参加上调,也就是说,这超过1.3亿的退休人员,都能在2023年参加养老金调整,要负担这么多人的养老金上调,每月1300元,1.3亿退休人员,要负担1690亿,还只是一个月,以及这只是上涨的部分,还不算本身退休人员本人的养老金,真的实施后,养老基金账户根本负担不起,面临的就是走向枯竭。
第六,通胀引发大量经济乱象
现在每年上调养老金,不是随便给出一个上调标准,而是根据物价上调来作为参考的,这也是 《社会保险法》 第十八条的规定,比如2020上调5%,CPI上涨2.5%,2022年上调4%,2022年CPI上调在2%,均保持在覆盖物价2倍的水平 ,这样既能保证退休人员到手的收入不贬值,又能控制物价上涨过高的问题。
但如果直接上调500元、800元,按照养老金月收入在3000元,上调幅度将达到约17%~27%,收入上涨过高,物价就必然会跟着上调,因为商品生产和销售需要保证一个供应连续,售价低,人民收入高,就会导致大批人囤货,商品将供不应求,引发断供。为了保证供需平衡,只能按照收入的水平大幅度提高物价,那么,紧接着就是收入再跟着上调,一层层累积下,就会引发通胀危机,参考一些贫困国家,百万元只能买一个面包、打火机,经济整个崩溃,是非常可怕的。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命脉,经济乱象,将导致很多企业无法继续经营,失业率将越来越高,到时候,别说拿退休金,就连工资都拿不到,更别提参保缴费了!
往期文章: